根據經濟部對2021年前各縣市產業用地需求推估,需求有2,211公頃,扣除去年底止已報編完成的產業園區面積,缺口還有1,887公頃,知情官員表示,為解決五缺中的缺地問題,經濟部等相關部會將採取四大措施。
包括第一,提升加工區用地效能,官員透露,將採取類都更方式,更新低度利用的老舊廠房,且採先建後拆做法,先蓋好新廠商供廠商搬過去使用,舊廠房騰空後再重建,讓訂單不受到影響。
過去舊廠房多是二層樓,更新重建後,可蓋成六層樓的新式高科技廠房及辦公室,使用面積擴大,可讓更多廠商進駐,尤其是一些新興的科技業需求聲音最多。
官員表示,經濟部規劃,鎖定50年以上的高雄(前鎮)、台中及楠梓為推動目標,並以高雄為優先推動的示範區,成功後再依序推到台中及楠梓。
這項措施初估可新增產業使用空間約6.3公頃,帶動年產值增加105億元。
第二,強化既有工業區的公共設施,增設汙水處理設備、布置水電等管線、改善附近道路工程等,以提高廠商願意投資設廠。初步鎖定17處既有工業區,預估可提升1,500家廠商服務。
第三,推動城鄉特色產業園區,官員表示,主要是結合當地特色,設置產業園區或場域,初估可設20處,協助700家地方產業業者或產業組織,帶動地方經濟。
第四,新增平價產業園區,由縣市政府提出需求,中央提供補助興建,可提供設廠面積有128公頃,預計可增加512億元產值。
官員表示,根據經濟部到6月初的調查,地方有意申請新設平價產業園區的案件,已有15處,面積合計1,216頃。
連同目前編定中的園區面積483公頃,合計1,699公頃,約可達到產業用地缺口的九成。